物理因素如何损伤血液系统的
时间:2011-08-18
来源:淮安市中心血站 字号:[
大
中
小]
我就医网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电离辐射、放射治疗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核战争、核辐射事故、医疗事故、治疗性照射等,易导致急性骨髓放射病。
1、对骨髓的损伤:照射后数小时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开始降低,血窦扩张、充血。随后出现骨髓细胞坏死,造血细胞减少,血窦渗血和破裂、出血。红系血细胞的减少早于粒系,最初是幼稚细胞减少,以后成熟细胞亦减少。骨髓变化的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照射剂量小者,血细胞仅轻微减少,出血亦不明显。照射剂量大者,造血细胞严重缺乏,以至完全消失。仅残留脂肪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其他如组织嗜碱性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亦增多,并有严重出血,呈骨髓严重抑制现象。骨髓被破坏后,若保留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还能重建造血。骨髓造血的恢复在照射后第三周开始,明显的再生恢复在照射后4-5周。若照射剂量很大,造血功能往往不能自行恢复。
2、对淋巴细胞的损伤: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与骨髓相似。主要表现为细胞分裂受抑及坏死。其进展比骨髓快,恢复也比骨髓早,但完全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3、对造血调控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血细胞生成有赖于造血微环境和体液因子的支持和调控。照射后造血微环境受到明显的损伤。造血微环境有微血管系统、基质细胞和神经成分等构成。微血管系统对辐射比较敏感,照射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缓慢甚至完全中断,影响物质运输,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加重造血损伤。血管系统的变化与造血细胞退变坏死几乎同步发生,且与照射剂量密切相关。造血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包括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组织细胞、脂肪细胞和上皮样细胞。造血基质细胞通过释放体液因子和细胞间短距离调控参与血细胞生成,基质细胞的数量、类型和比例改变,均可影响造血过程。成纤维细胞被认为是基质细胞祖细,对辐射有较高的敏感性。造血微环境的破坏显然可加重造血损伤,延缓恢复,既不利于内源性干细胞的生长增殖,也不利于外源性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和生长。集落刺激因子是血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种体液因子。照射后其血清含量增加,可能是一种反馈调节。在有完善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下,击落刺激因子可促进造血恢复,目前已用于放射损伤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