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贡献社会”,是这些的共同愿望。他们有的退休后继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钻研,有的跨行业研究自己感兴趣、年轻时无暇顾及的技术。
广西冶金研究院退休人员伍耀明是到场的专家中科技成果丰硕者之一,他个人简介表中列有10篇论文和8个国家审批专利目录,其中,5篇论文、6个专利是在退休后完成的。伍耀明致力于有色与稀有金属的科研、设计、生产。“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精力还在,为社会做点贡献是应该的。”
“离岗后,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离休老人周以亮是“复方筋骨草止痛灵”的发明人。2002年,南宁地区事业单位人事机构改制,周以亮提前离开任职十四年的南宁地区教育学院财务科,此后,他致力于研究骨伤科药方,自己种植中草药,经过加工提炼制成药剂。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人数众多,其中许多人在70岁以下,并且身体状况较好,愿意继续发挥作用。
面对市场
到场的老人有多项专利技术,他们希望把专利转换为产品为社会所用,却因为联系不到合适的生产商着急。
南宁市园林管理局退休老干部吴鹏杰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专利证书等,希望找到商家。
据了解,吴鹏杰研制的“艾灸穴位治疗盒”于2006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此后,他把推广专利视为晚年生活的一件大事,先后联系了北京、上海等地十余家“专利推广”单位,却没有结果。
莫征鸿介绍说,广西目前约有7500多名离退休老人被录入老年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有些专家获得的专利值得推广,人才交流中心通过搭建平台,让老年专家与用人单位直接交流,但专利最终能否转化为产品,还得看专家能否找到合适商家。
记者了解到,不少投资商在寻觅适合的老专家。广西某公司总经理助理说,专利的可开发性和工程技术的指导性是他们比较看重的,目前,他们相中了一个沼气工程,并和老专家进行了交流,有望做进一步的合作。
离退休人才愿意继续为社会服务,发挥余热,却面临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的尴尬。在面向市场过程中,离退休人员发明的专利与社会上所有的专利一样,都要经过技术和市场的考验。
开拓渠道
据了解,一般人的智力产出高峰期在45岁至70岁。这个阶段,人的智力日趋成熟,工作、生活的经历日渐丰富。我国拥有一支庞大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不少离退休人员表示,离开工作岗位后继续研究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让自己“老有所为”。
记者采访了解到,社会各界对老年资源的合理开发越来越重视。广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每年定期与广西人才市场合作举办离退休人才暨智力成果交流会,建立才库,鼓励发挥余热。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负责人周可达认为,不少离退休老人拥有高技术、多知识,能在离退休后发挥余热,不仅是他们自身价值的提升,也可缓解国家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周可达说,社会应鼓励离退休人才发明创造,前提是要关爱老人,为他们搭建安全的、行之有效的交流平台。
另一方面,老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余热,不要过于追求成果,发明创造要遵循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