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时间:2011-07-28
来源:淮安市中心血站 字号:[
大
中
小]
中华检验医学网
1.血液信息化发展历程
根据“信息技术六阶段成长过程模型”,可将血液信息化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
1.1 数据处理阶段 主要是应用微型计算机技术处理部分血液信息,如献血者档案、血液发放、血液库存等的管理,但这些管理单元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联系。
1.2 信息技术阶段 1988年,美国FDA发布了《采供血机构计算机应用建议》[3],血液行业开始应用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此后,随着关系型数据库和条形码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以及在血液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血站的整体业务流程管理逐步计算机化,建立了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M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并在血液信息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网络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血液信息化的涵盖范围也从血站内部拓展到血站之间、血站与医院及血液监管部门之间,成为医疗卫生网络体系中的1个子体系。输血不良反应监控系统、血液库存管理系统、电子交叉配血系统、血液行政管理系统、数据仓库[4]和数据挖掘技术[5]等,与传统的BMIS和LIS一起,将信息技术、血站人员、医院人员、血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各自的业务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不仅可提供信息共享和综合服务,也可为循证决策提供支持依据,血液信息网络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2.我国血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虽然我国血液信息化建设步伐较快,但与发达国家血液行业,或者与国内其它行业相比,其数字鸿沟不仅存在,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我国血液信息化的瓶颈是什么、对血液管理有何影响,血液信息化如何才能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等,是当前我国血液行业应当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和实施相应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2.1 对血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亟待提高 如果对血液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到位,势必影响到血液信息化进程。虽然普遍认为血液信息化对血液事业和血站发展的推进作用,但血液从业人员目前普遍缺乏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系统化专门知识,对血液信息化进程的客观规律缺少深入了解。在以往的血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各自为战,歧义频生,低水平重复,其突出问题有三:1)不能正确把握“人”与“系统”的关系,片面地将“系统”当作为“人”服务的工具,将“人”凌驾于“系统”之上,导致系统丧失了可控性;2)违背信息技术生命周期的规律,未能扎扎实实做好每个阶段的建设,特别是对信息系统需求很少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简单地将其完全推给系统开发商,结果在投入使用后系统功能频繁变更,使其快速失去可维护性;3)未能协调好信息技术和血液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没有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血液业务流程控制有机地融为一体,过分追求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忽视对业务流程的分析和规划,存在信息技术专家所称的“太多的信息技术支持太少的血液业务”或者“用大炮打蚊子”的通病,使血液信息化建设事倍功半。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充分学习和培训,提高认识,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才能使血液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2.2 血液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中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标准统一,保证安全,以法治业,经济实效,因地制宜”)与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信息化体系,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余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在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中则规定“加强医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化建设,包括急救信息网络系统及血站信息系统等相关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建设” 。根据这一纲要,血站信息系统属于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的1个子系统。纲要发布至今已逾5年,距纲要规定完成建设目标的期限也日趋临近,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要完成纲要提出的建设目标难度很大。应抓紧研究和制定血液信息化建设规划,统一认识,统一方向,才能扭转长期以来血液信息化建设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避免走弯路,使血液信息化进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3 血液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国内血站目前使用的BMIS,属于不同开发方的,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甚至同一开发方的不同版本之间都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导致血站之间、血站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难以实现,血液信息成为相对封闭的信息孤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无法发挥整体协调优势,严重阻碍了血液信息化作用的实现和发挥,是严重制约我国血液信息化的瓶颈。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中,已将血液信息标准列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急需的卫生信息标准之一,当前重要的是加紧组织制定和实施。国外的血液信息标准,如国际输血协会(ISBT)和国际血站标准化委员会(ICCBBA)《ISBT128标准技术规范》、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血站计算机应用指南》和《输血实践中信息技术系统应用功能规范》以及医学数据交换标准(如ASTM、HL7)等,已应用多年,较为成熟和完善,值得借鉴和利用。
2.4 血液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血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使血液信息数据量激增,形成海量信息,同时也使输血服务机构的运营高度依赖于BMIS,一旦发生不测,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信息安全乃血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应认识到,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只是信息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与实施血液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指南》(ISO/IEC 17799:2005) 是组织建立并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个指导性的准则,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制定其信息安全策略和进行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ISO/IEC 27001:2005)是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一套规范,详细说明了建立、实施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指导人们如何应用ISO 17799,建立适合组织自身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BT在ISO 17799:2005和HIPAA安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血液行业实际,制定了《输血医学信息安全指南》[12],为输血医学机构建立与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具体指导。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血站尚未建立与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BMIS安全运行潜在风险较大,抓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乃是当务之急。
2.5 血液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多数血站仅有少数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其职责主要是对在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做简单的维护,多数信息技术人员对血液采集与加工过程及其管理知之甚少,而血液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很少掌握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血液管理的复合型血液信息人才奇缺,没有设置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岗位,也很少有人能够胜任。CIO这一概念和职位最早均出现在美国政府,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实行了CIO体制,CIO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且身居高级行政管理职位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职责是:1)参与高层管理决策;2)制定组织的信息政策与信息活动规划;3)制定组织的信息流程,规范组织信息管理的基础标准;4)负责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与宏观管理;5)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与评估信息技术的投资回报;6)负责组织信息化的宣传、咨询、培训、沟通与组织协调。CIO的出现,反映了组织适应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血液信息化建设已从过去作为一种局部的战术转变成一项推动血站整体发展的战略,从过去的技术推动变为业务推动和管理推动,不再只是单纯追求高技术,而是追求技术应用带来的管理和效率的提高,信息化项目也呈现出规模大、投资大,跨部门、关联业务多,涉密性强、安全要求严,求实效,方案选择难度大,要素多、实施风险大等特点。因此,血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需要血液管理专家、血液技术专家和血液信息技术专家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尤其是需要血液CIO起到核心与主导作用,因为血液CIO最了解血站信息化的技术与应用,对血站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系统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血站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备熟练掌握血站信息系统的能力,最适合担当血站信息化规划、建设和应用的领军人物,所以血液CIO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另外,血站管理人员和血液技术人员应加强学习、掌握和应用血液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血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共同推进血液信息化进程。
3.结语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迈进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是信息。作为医疗服务行业的1个重要分支的血液行业,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又好又快地进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以及血站运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全面研究,科学决策,付诸行动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