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为此,党中央召开系列座谈会,听取各界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议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今年以来,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思想也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实践,意义十分重大。面向“十四五”,教育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双循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一,抓结构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结构反映状态,体系反映关系,抓结构体系就是要使教育在宏观上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今世界正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大国,需要完善自身产业体系,扩大内需和融入世界相结合。教育需要面向供应消费各环节,主动调节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参与为夯实强国基业而推动的国内生产供应链完善和因国际关系变化而带来的全球分工产业链调整,增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以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适应性服务国家产业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有三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发力关键技术,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技术攻关特别是攻克“卡脖子”难题,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弄潮儿;二是服务小微企业,要加强创新创造创业教育,不断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为民生就业、产业升级、变轨超车贡献才智;三是贡献县域经济,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充分利用教育的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优势推动县域绿色产业发展,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使广大农民受益,提高县域内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其二,抓体制机制,适应普及化教育需求。体制体现制度架构需要稳定,机制体现运转衔接应有柔性,抓体制机制就是要在制度安排上实现教育发展的“宏观有序,微观搞活”。“宏观有序,微观搞活”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呈现形态。2019年,我国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2.6%、89.5%、51.6%,今天的教育已全面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从发达国家过往历程看,从精英到普及化教育,教育发展的关注点会逐步从提高入学机会、质量保障转向内部衔接的灵活性及与社会的适应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资源配置、实施方式及推进机制愈显重要。百姓观念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民族复兴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培养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为此,在制度政策上,需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完善学校教育结构体系为基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全面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需要推动东中西部教育协同发展,发挥体制优势激发各个教育组织活力,面向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建设,面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点线面多层次加强教育支援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育服务水平;需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注重教育体系内部及学校学习与社会经历的联系与衔接,加强“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其三,抓本质内涵,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是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按事物的本质属性发展,抓本质内涵就是让学校、教师在微观行动层面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活力。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整体版图上,基础教育是青少年走出家庭、学习本领的底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通向社会、获得才干的双车道,继续教育是融合工作、提升赋能的营养剂。我们是后发大国,创新和应用一样都不能少,创新是发展的心脏动力,应用是运行的血管血液。不同学校要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在知识传授、思维开发、技能训练的匹配关系上实现自己的育人目标,评价改革要针对不同学校本质内涵有所侧重。
其四,抓开放布局,推动学术交流合作。我们应该看到各国比较优势存在、创新降低成本趋势存在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要素。高等学校要主动关注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变化,了解不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特色,分析知名大学的一流学科分布,积极作为,广交朋友,拓展多国合作,用更多智慧来推动学术交流,助力国家开放大局。
其五,抓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抓改革创新就是要善于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教育工作的基本内涵是办学和育人,办学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探索创立自己的模式,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完成从学习借鉴到形成自我特色的模式转换;育人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不仅要以德为先,还需要以能力为重,担当起时代的重托和历史的重任。要注重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模式变革,积极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对已经开始的教学模式变革、正在发生的办学模式变化、将要迎来的治理模式挑战给予充分关注,重视智能自适应教育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提高效率、激发活力且固基强本的综合改革,防范重大风险,加强战略和系统思维,注重改革的整体性。
在教育工作的诸多议题中,“双一流”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更为重大,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任务更为迫切,对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牵动作用也更为突出,更加需要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坚持自身特色中开拓产业方向,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在推动开放办学中提升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