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哥”朱文波五年献血逾万毫升
时间:2011-08-09
来源:淮安市中心血站 字号:[
大
中
小]
文章来源:上海市闵行区血液管理办公室 王亚东
他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驾驶员;
他是忠实的无偿献血志愿者;
他拒绝“有偿献血”,坚持自愿无偿献血;
他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杯”获得者朱文波。
第一次见朱文波是2009年的一天,在闵行梅陇爱心献血屋,我例行采访市民献血,他正躺在采血椅上捐献血小板。相互寒暄了几句,得知他是位大巴出租车司机。
过后没几天,在一报纸看到一则“的哥坚持献血”的报道,讲的是朱文波坚持献血的事迹,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
再后来,得知他坚持献血5年,无偿捐献全血、血小板20余次累计献血达10000余毫升,心头敬意油然而生。
前几日,笔者辗转赶到位于闵行虹莘路一停车场,与午休的朱文波聊起了“家常”。由于休息室被“司机师傅们”打牌占着,他怕停车场的“汽油味”我不习惯,特意带我到同是献血者的朋友工作的面包房“招待”我。
献血,受弟弟影响
“早年间,单位组织员工献血,当时没休息好体检没通过。幸亏那次没献成血,否则自己不是纯粹的无偿献血者了,因为那次单位是给报酬的。”朱文波回忆道。
正是那次未了却的心愿使他牵挂心头,献血到底是咋回事?对身体有无影响?自己是否能符合献血标准……一连串的“疑问”摆在朱文波的面前。
有次,朱文波得知弟弟献了血,便把自己的“疑问”一股脑的搬出来“请教”弟弟。弟弟不但把献血的流程讲得头头是道,还讲解了一些献血及血液知识,并把自己的感受也说了出来。听罢,朱文波还是半信半疑,弟弟无奈地拍着胸脯说,难道弟弟还“坑”哥哥呀?朱文波觉得自己应该亲身体验下才有发言权。
2006年6月20日,在弟弟的陪同下朱文波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赶到闵行梅陇爱心献血屋。咨询、填表、体检、等待,直到医护人员对他说,“恭喜你,身体体检合格,符合献血条件”,朱文波才意识到“无偿献血”是件“隆重”的事情,不像个别人讲的“不卫生”、“不安全”。当他看着自己的200毫升鲜红的热血缓缓地流进一次性血液采集袋时,朱文波真正地体会到了时常在广播里听到的“无偿献血,举手之劳,救人一命”的内涵所在。
血液是“无价”的,怎能以金钱来衡量?单位组织的、或多或少的有报酬的献血活动,朱文波尽量避开。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无偿献血之旅”。献血间隔期半年一到,他准会抽时间自行前往献血点再次捋袖献血。
坚持,被骂为“傻瓜”
2007年夏天,闵行区梅陇爱心献血屋筹备采集血小板项目。为了更好地服务献血者,闵行区血液管理办公室、闵行区献血促进会邀请了部分固定献血者进行了座谈,听取献血者对开设血小板采集的建议、普及了血小板捐献知识。对于前者,作为受邀者之一的朱文波却只字未提,而对于捐献血小板的事情倒是听得仔仔细细。
2007年8月21日,朱文波捐献了人生中第一袋“血小板”。接下来,他掐着日子算时间,只要自己有空,就去
捐献一趟血小板。
无偿献血,朱文波是瞒着身边的人的。瞒“献血”的目的,第一怕别人说“闲话”,第二怕家人给他“大补”。
对于“无偿献血”,尽管朱文波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但献血次数多了,还是被身边的人知道了,常常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也有人说他是“戆都(上海话傻瓜的意思)”。对此,朱文波不以为然。他觉得在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献点血就能救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执著,影响了儿子
2008年,朱文波又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骨髓库)捐献者资料库,目前正等待着有患者与他配对成功。
前两年,朱文波加入了“祝您健康”——志愿献血者俱乐部(简称SSBC俱乐部)。他认为,和献血伙伴在一起时,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相互之间没有利益之争,只想着献血救人。俱乐部里许多小字辈都亲切地叫他“波波哥”。
有天,正读初二的儿子对朱文波说自己长大也和他一起参加献血。听后,使朱文波感动不已。他说,真正使他感动的不只是想到再过几年儿子可以与他一起做伴献血,而是看到儿子这一代人对无偿献血的“态度”。朱文波仿佛看到儿子成人时,诸如无偿献血这样的公益事业不再是少数人参与的。
当有人不理解时,朱文波总是一笑而过,始终坚持着“笨笨的爱、傻傻的做”。他从“怀疑献血”到“拒绝有偿献血”,并坚持多年无偿献血的经历,告诉人们,“事物是非”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了解其中的真相,光靠道听途说只会加深自己对其的“误会”。
为了使自己有个强健的体魄,随时可以参加献血,已“奔四”的朱文波,每天坚持锻炼身体,100—200个俯卧撑,3—5公里跑步等是雷打不动的事情。
朱文波说,无偿献血如果按“100分”来衡量,他也仅仅刚及格,自己做的还不够,不但要坚持定期参加献血,还要积极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去挽救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