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动态 >
江禹一家:7年献血不停歇
时间:2012-08-09  来源:淮安市中心血站  字号:[ ]
   摊开一沓厚厚的献血证,11个光荣的小红本展现在面前,记录了江禹一家献血史。如果说第一次献血需要的是勇气和胆量,那么常年坚持献血则需要恒久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从2004年起,江禹夫妇就和献血有着不解之缘。除了2005年因江禹工伤住院未献血外,7年时间夫妻两几乎每隔半年就献血一次,几乎每月坚持献一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据粗略计算,夫妻二人共献血54次,累计献血量15100毫升。献血总量相当于近4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7月16日,江禹生日那天,他们一家三口来到市血站中心,共献出800ml的血液。

   初衷:跟银行储蓄一样,对自己没坏处!

   48岁的江禹,是原淮安市清印集团一名普通员工,2005年因工伤致肢体残疾三级,内退后他每天早上和妻子李咏梅一起送牛奶。女儿李欣然去年考上大学,日子也过得并不富足。即便如此,也没有中断他们一家献血的脚步,也没有阻止他们参加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的热情。“我们过得很充实,能够帮助别人我们很开心。”江禹说。

  “我第一次献血是在2004年,当时厂里面鼓励员工去献血。当时就听说无偿献血,直系亲属可以免费用血,这个把我吸引了。”说到这,江禹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当时对献血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因为家境有点困难,心想着能省一笔是一笔,谁能没有小病小灾的。”“就像储蓄一样存在那里,自己用的时候就免费,不需要就帮助别人,一举两得。”坐在他旁边的李咏梅说。

   改变:住院一年让我看到血的宝贵,救命的血!

  “2005年初,在厂里上班遇到意外,部分右臂直接被机器切断,在市二院骨科住了一年,严格算起来应该是住院349天。那段日子真让我记忆犹新。”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缺血”。“看到因车祸、烧伤等意外事故的患者,急需大量救命血时却没有血,家里人急得嚎啕大哭的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奶奶被大卡车撞倒,两条腿直接被压成3断,骨头上的肉都已经被卡车碾的干干净净。骨头裂开,里面清晰可见。被送到医院时,因大量出血,急需大量输血。而此时医院早已没有足够的血液,只有让家里人赶紧想办法。“我就看到老奶奶的儿女们急得团团转,打电话求助。……那时我真正感受到血的宝贵!”

   出院后,江禹夫妻俩一有空就去参加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江禹说,有一次在参加无偿献血宣传活动时,有一句标语让他很触动,“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如今:全家积极献血 用爱心为生命加油!

   每个月,江禹夫妇都会去一次血站。“开始就献全血,间隔期为6个月。后来听说血小板比较缺,献的人少,我们就献血小板。血小板的周期只要28天,我们每个月都去血站,他们缺什么,我们就献什么,一直到不能献为止。”
然而,最让江禹夫妻俩感到欣慰的是,女儿非常支持无偿献血事业,也加入进来。在她18岁成人礼时,第一次献出了200ml的血液。据母亲李咏梅说,女儿在上高一的时候,就跟我说想在18岁生日的时候要去血站献血。“为什么会想18岁生日那天献血?” “想通过一些事情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我觉得献血非常有意义。这可能也是受到父母一些影响吧。”江欣然说。而江欣然的生日刚好在2月份,那个时候正是高三复习最紧张、身体最重要的时候,她毅然献出了第一次200ml全血。
  “本来今年寒假在家想献血的,没想到6个月的间隔未到我就必须得回学校了,白白错过了一次机会。”说到这,江欣然非常懊悔,“所以这次一定要提前一个月,这样寒假、暑假回来就能献血了。刚好上个月跟爸妈一起去献血,我一次献了400ml,把上次没献的补回来。”